教練溝通術

如何找到與學員的相處之道—掌握這點,教練學員關係大躍進

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3-09-05

前言

你認為,教練在上課中,閒聊多過講解,是一種不專業的表現嗎?

「我覺得教練上課都在聊天,都在浪費我的時間!」A學員說

「教練上課幾乎不聊天,感覺好嚴肅,相處起走來有點不自在⋯⋯」B學員說

我到底該怎樣與學生互動?為什麼我講解學員都左耳進右耳出?

因為每個人的狀態不同,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引導跟教學。而一位優秀的教練,除了能應應各種學員,切換自己的教學方式,更要有能力去判斷學員的狀態,給予當下需要的協助。

你會發現有些教練特別擅長與長輩互動,而有些教練容易跟大學生族群打成一片。當你能夠與越多種類的學員相處愉快,在初期累積學員數的效率就會比較高。也能有效與學員建立關係。

今天我將會與你分享,要如何判斷學員所處的狀態,給予最適合的上課方式。最後再與你探討,我對「上課閒聊」的看法。

在開始之前,如果你是一名教練,這裡有我親自設計的《教練自我經營表》。

有了它,就可以使用一個Excel表格,把業績管理、體驗名單管理、客戶名單管理、年度結算等等繁瑣的行政事項自動化。

讓你更專注在教學上,回歸教練的本質。

輸入Email免費領取

如何判斷學生所處狀態以及動機?

我們可以透過量尺問句詢問「準備程度、能力」作為評估。量尺的好處是我們能夠將抽象的描述轉化為具體的分數討論。

你可以這樣問你的學員:

「我想更了解你的狀況,如果以0-10分來說,0分代表你完全沒有準備要改變,10分代表你完全準備好要改變,以剛剛談到的減脂計畫來說,你會給自己打幾分呢?」

「那同樣以0到10分,0分代表你覺得自己完全沒有能力,10分代表你非常有能力,以減脂計畫來說。你會給自己打幾分呢?」這個能力可能包有沒有時間上健身房、方法、步驟⋯⋯等等。如果學員問你再加以補充即可。當然,如果你是一個經驗老道的教練,可以省略這個問句,自己判斷。

當我們問完這兩句話,我們會得到一個象限圖。就可以把學員歸類在這四個象限中。

象限圖

A有能力但沒準備好

介入策略:誘發動機、處理抗拒

有能力,但沒準備好。通常出現在學員已經練一段時間,也有一定的成果,但因為某種因素而中斷訓練(搬家、加班、工作旺季、寒暑假顧小朋友)。所以只要他願意做,就做得到。

這時我們的策略是幫助他誘發動機,多方嘗試培養訓練習慣。如果之前總是做肌力訓練,可以嘗試舉重、壺鈴、敏捷協調訓練。

敏捷訓練2

B有能力也準備好

介入策略:較少見,陪伴鼓勵

他自己有能力做到,也準備好改變。教練最希望教到這種學員,開課表都會案時完成,積極跟你約上課時間,成果亮眼,上起來也很有成就感。

這種類型的學員比較少見,通常發生在跟你上課一段時間的學員,我們的專業已經對對他的幫助有限。這時我們主要是給予陪伴跟鼓勵!

C沒能力也沒準備好

介入策略:先引發動機,再給步驟方法

這類人通常都是被兒女勸來的長輩,或是被家長抓來練體適能的國高中生。覺得運動不重要,也沒有能力改變。

這類人呀,我們首要做的不是給出專業的建議,怎麼排課表,動作的要領是什麼,不用!而是先與他做朋友,先關心他這個人,聊聊他的生活。其次是誘發他的動機,跟他分享運動的好處。

最後最後,再給予方法跟步驟協助他改變。因爲唯有他想改變,我們才能給出我們專業的建議。

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,我們先把C象限的學員(沒能力也沒準備好),帶到D象限(沒有能力,但準備好)

唯有一個人真心想改變,改變才會發生

D沒有能力但準備好

介入策略:給步驟、給方法

這種學生已經有改變動機,只是不知道如何開始,我們只要給出方法:如何操作動作。給步驟:先熱身提高體溫、動態伸展、接著肌力訓練。把這類人送到B象限(有能力也準備好)是我們的目標。

我很喜歡一句話,教練的目標是,讓你以後不再需要教練。

陪伴不是依賴,是為了獨立

肩推

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判斷對方的狀態?

因為當策略錯了,我們的話就會像出現在耳邊的蒼蠅「嗡嗡嗡—」一樣惱人。

前陣子台灣股市看好,我家人因為投資股票小有獲利,每看到我就興奮的向我分享一堆專有名詞,什麼0050啦,什麼56的。對股票投資完全沒興趣的我,他一開口我就想離開現場。

但後來我慢慢接觸到一些理財相關書籍,意識到投資理財的重要性。反而一聊就聊了兩個多小時,根本停不下來。

你發現這之中的差異了嗎?

我們的方法及步驟,要建立在對方想做這件事情之上。

如果,我們的「專業」是「槓桿」​
那麼,​對方的「內在動機」,​則是可以撐起全世界的「支點」。

這也可以解釋,為什麼你即使進修的再多,變得再專業,也無法讓家中的長輩離開沙發上。

延伸閱讀:為什麼學員都約不來上課?不懂這件事,學員只會離你而去—教練本質與訓練關係

一個好的策略順序應該長這樣

第一策略:CDB,先建立關係、引發動機。再給予步驟及方法。

  1. C沒能力也沒準備好
  2. D沒有能力但準備好
  3. B有能力也準備好

第二策略:AB,誘發動機、處理抗拒

  1. A有能力但沒準備好
  2. B有能力也準備好

總結

這個方法與步驟並不是絕對,但卻可以讓我們很快抓出學員所處的階段,以及對照給予相對應的協助。

如果經過判斷,你覺得學員是需要陪伴,建立關係。那就可以多花一點時間了解對方。

同樣的,如果對方需要的是方法步驟,你需要更多的時間在講解動作細節,以及編排課表的邏輯。

聊不聊天,全看這個「聊天」是策略下的選擇,還是單純的想聊天。

聊天是一種手段,不該是目的。

這是我在剛入行時,希望自己早就知道的概念,希望今天的文章,能夠幫助到你。

Hey Buddy,我是史博比,我們下次再見!

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,歡迎輸入Email訂閱我的電子信件,讓我帶給你更多有關訓練技巧、教學實務,以及職涯發展的內容。

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,歡迎輸入Email訂閱我的電子信件,讓我帶給你更多有關訓練技巧、教學實務,以及職涯發展的內容。

請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